分享百科讯息:镇法庭审理借贷纠纷,香樟木家具的优缺点

春回大地,万木竞发。近日,荆州市荆州区法院川店人民法庭走进川店镇双堰村,开展“春风送法律 护苗强兴农”活动,并举行了“荆州区法院川店法庭绿色生态司法保护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川店法庭负责人张星为川店镇苗木协会会员们上了一堂精彩的护苗助农普法课,详细讲解苗木生产、销售、运输环节涉及的法律知识以及纠纷解决途径,认真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三位”布局对接产业发展新需求

建立“绿色生态保护实践基地”。川店法庭地处荆州、荆门、宜昌三市交界地带,地理环境以湖泊、林地为主。荆州区法院以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打造“一庭一品”,将法庭职能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在川店法庭建立“绿色生态保护实践基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设立巡回审判点。川店法庭在下辖的马山镇、菱角湖管理区分别设立巡回审判点,建立“法官包联”制度,开展“村村全覆盖、巡回大调解”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在荆州区红旗林场,通过巡回审判方式开庭审理一起农村林地转让合同纠纷案件,组织当庭调解,20余名群众到场旁听。

成立“绿色生态司法保护示范基地”。针对在土地承包、农业贷款、苗木销售等方面不断涌现的矛盾纠纷,成立“绿色生态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对种植户、合作社、苗圃协会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零距离答疑解惑。同时,依托示范基地,加强实务研究,提出司法建议,促进职能部门依法履职、苗木企业依法经营。

“三调”融合助推定纷止争大提速

科技助力线上调。川店法庭借助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跑出线上解纷“加速度”,网上开庭56件,其中调解结案45件。在办理荆州市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河北某商贸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考虑到双方均为企业且一方在外地的实际情况,法庭在收到诉状后第一时间与原、被告沟通,奠定调解基础后,迅速主持双方当事人通过移动微法院调解结案。

诉前诉后全程调。秉持“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理念,制定庭前调解为主,庭中、庭后调解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法庭75%的案件通过调解结案。庭前充分发挥镇、村调解组织作用,全面摸排案情,了解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诉求和争议焦点;庭中庭后围绕“情”字做文章,摆证据、讲法律、说情理,用心寻找各方利益诉求的平衡点。4月6日晚上7点,川店法庭办公室灯火通明,通过庭审庭后近3个月的持续调解,梁某与刘某甲、刘某乙、向某最终就起诉的200多万元赔偿款达成了调解协议,这起矛盾尖锐的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诉源治理多元调。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借助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企业家代表等力量,扩大诉源治理“同心圆”。川店法庭在审理路某诉马山镇马南村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经过6轮调解,终于化解了这起时间跨度之大的村级债务纠纷。2022年以来,川店法庭对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定期巡访20余次,办理诉前调案件110余件。

“三地”同步实现司法保障全覆盖

前移法治共享阵地。与辖区乡镇建立矛盾解纷双向通道机制,依托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等力量,打造“部门联动、资源共享、纠纷同调”工作格局,协助党委政府解决重大、突发事件10件,妥善化解苗木种植、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纠纷52件。焦某在挖树过程中突发疾病意外死亡,为防止家属情绪失控引发群体性纠纷,通过提前介入研判、精确评估风险、找准矛盾焦点、类案指导化解“四步法”,促使原被告就补偿款达成一致。

优化诉讼服务阵地。针对苗木纠纷特别是合同纠纷逐年上升态势,专门设立苗木产业诉讼服务窗口,坚持“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探索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和特邀调解员“编组”工作模式,推动“分调裁审执”高效运转,案件平均办理周期29天。今年3月,家住马山镇的严家三姐妹因祭祖引发火灾,烧毁了同村张某种植的苗木,张某起诉后,法庭立即开通“绿色通道”,这起财产损害责任纠纷在短短7日内画上了圆满句号,被告当庭履行完毕。

延伸普法宣传阵地。将法庭“搬”到村委会、专业合作社,加大对村干部、种植户、企业的普法力度,推动苗木产业发展走上法治轨道。近期,川店法庭干警来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马山镇双垱村开展“法治夜校”,通过“个案会诊”的方式以案释法、现场普法,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去年以来,开展法治讲座8场次,企业调研座谈3次,提供司法意见15条,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