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秘闻消息:王庆波借贷纠纷,吉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

务实创新

雪域高原结下丰硕成果

援藏干部在普贵村合影

6月18日,日喀则市优秀援藏干部表彰大会上,我省有32名援藏干部接受表彰。

6月18日,日喀则市优秀援藏干部表彰大会上,我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韩阳做交流发言。

在新居前留个影!

新居里接待远方的客人,开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前四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援藏工作模式、创新援藏工作方法,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不仅获得西藏自治区好评,也值得在其它省市援建工作中推广。

建房挣钱入住免费

免费入住新居,参与建设者还会拿到工钱。这样的幸福事,就降临在定结县萨尔乡普贵村52户藏族同胞家里。目前,52户居民已全部搬进新居。该项目也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

“新居充分尊重藏族特点,即传统生活的特点,又改掉了人畜混居的现状,进行人畜分离,达到村容环境的美化。这个援建项目,让居民得到了实惠。不仅免费居住,在施工时,施工建设主体是村民,给自己盖房,又给自己增收。既搬进了新居,又增加了收入。” 萨尔乡普贵村村支部书记扎西次仁介绍。

“这个工程,探索出了经验,这些离不开长春人的支持,群众不用花1分钱就可以入住。52户民房工程完工,是由村长组织村民,本地施工队,本地车辆、本地居民建成。每天出工,每个劳动力有300元的收入,每户都有3万元以上收入。家里有两个劳动力出工的,年收入能达5万多元。居民搬进新居,改变了原有的陋习,又得到了实惠。村容村貌发行了变化。”萨尔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林立鹏说。

2014年9月26日,定结县建设项目推进现场会在萨尔乡普贵村召开,该项目为全县项目建设工作秩序规范、安全、有序推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主席的好评。

传授增收致富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济援藏固然重要,但让藏族同胞学到致富本领更为重要。长春援藏工作组到定结不久,针对当地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现状,经过认真调研后,确立要引进内地先进技术,建设20栋蔬菜大棚,为当地农民实现高层次嫁接,增收致富。

民以食为天。来自长春市农委的定结县农牧中心主任金立申主动承担起这份工作,带领技术人员和当地农民,起早贪黑育苗、移植。经过不懈的努力,黄瓜、豆角、茄子、辣椒、西红柿、西瓜、香瓜、生菜等在平原上生长的时令果蔬,在海拔4300米的温室里成功种植。一栋栋生机盎然、果实累累的大棚,在生命的“禁区”矗立起来,彻底改变了蔬菜依靠外运的局面。这个项目不仅带动周边农牧民种植蔬菜,提高生活水平,丰富了 “菜篮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定结县周边的乡镇也都学习种植技术。种植大棚的农民每年每户增收达2万元左右。

在吉隆县,来自松原市的农牧中心主任宋立峰,开展蔬菜大棚种植,结束了吉隆县蔬菜全部靠外域输入的历史,方便了吉隆县人民的生活,降低了蔬菜价格。

开外科手术先河

萨嘎县牧民多、摩托车交通事故多发。来自通化县的萨嘎县卫生服务中心刘福嘉、周景贵根据需要,成立骨科手术室,采取传、帮、带形式,医生罗布已能够操作简单的外科手术。改写了萨嘎县卫生服务中心没做过外科手术的历史,开创了全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先河。

夜半行医的经历永生难忘。2014年11月12日零时15分,萨嘎县卫生服务中心内,扎西急促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2年前,久嘎村32岁久旺旦增因车祸,做的钢板内固定术。他听说援藏干部开展了骨科手术,效果好,费用省一半,要在这儿治疗。上午9时,久旺旦增进入手术室,钢板的头几颗螺丝钉顺利地取出,最后一颗靠近腂关节,用尽各种器械,打了5次麻醉药,仍然无法取出。如果送往日喀则市,既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又恐意外发生,医生束手无策,怎么办?”在日喀则市,睡梦中接到电话的周景贵救患者于危难之中的豪情油然而生,连夜赶赴萨嘎,一路急行到达县城。此时天空隐隐发亮,刺骨的寒风中零下20多摄氏度,没走几步周景贵手脚被冻得失去知觉。这些全然顾不上,赶赴手术室,反复研究X光片,制定手术计划。再次手术在众人的瞩目下,终于成功了。主管医疗的副主任琼拉激动地跳了起来,等在手术室门外的患者家属感动得泪直流。

酒肝普查 敲响警钟

定结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孟祥春、技术援藏干部王庆波制定了贫困农牧民住院医疗救助、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增加设施等援藏项目,还针对农牧民喜爱喝酒、导致酒精肝发病现状进行调查和干预。

酒肝普查,在全县近2万人口中共筛查18631名居民。其中长期饮酒的人数为6425人,占人口比例的34.5%。慢性酒精性肝病1507人,发病率为8.1%。重点抽样地区(四乡镇)共筛查人口5483人,慢性酒精性肝病发病423人,发病率为7.7%。无论是全县筛查还是重点地区筛查酒肝发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改善定结县酒肝发病率较高的现状,王庆波走遍全县10乡镇宣传5次,讲解发放宣传单5500余份、宣传画册300余份。从基础和根本上解决了藏族同胞对饮酒导致酒精肝的认识,从而降低酒精肝的发病率。

三年项目两年完成

牢牢把握创新主线,三年援藏项目两年完成。我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韩阳介绍,2014年和2015年是 “援藏项目建设落实年”,如何保证3年项目2年完成?采取有效措施,2014年要把2015年、2015年要把2016年的项目抢干出来,与日喀则市委、市政府两年预借款近1亿,待下一年全部偿还。强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制定援藏项目建设进度计划,确定了每个项目的责任人、开工时间、竣工时间、验收审计时间等。督促施工单位确保压缩工期,2年内全部完成。截至2015年10月末,我省援建的所有工程类项目在援藏省(市)中率先全部竣工。这是援藏工作中创新性做法。

援藏资金向农牧区和基层倾斜,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韩阳介绍,援藏项目严格坚持“五个共同”:与当地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验收、共同监督。积极做好计划内项目的同时,为日喀则在计划外实施吉林路改造工程。

时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喀则市委书记丹增朗杰在我省援藏项目建设情况汇报上批示:“吉林省第五批援藏项目充分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援建项目动手早、管理有序,望再接再厉,树立吉林援建丰碑”。

团结奉献

雪域高原彰显和谐

2015年,援藏干部向盲童学校捐赠物品(援藏工作组提供)

重建中,王文祥(右)到百姓家走访

梁辉关切地询问益西卓玛学习及生活情况

被熊咬的普布旦增与周医生依依惜别

盲童唱歌迎接亲人

盲童学校校长阿珍和孩子们的作品

团结就是力量,是援藏工作的主线;奉献最能实现自身价值,是援藏干部的本色。长白山与珠穆朗玛峰不能依偎在一起,松花江与雅鲁藏布江不能汇聚在一起。但是,人与人可以走到一起,心与心可以连在一起。在高原地带,援藏干部将力量凝成一股绳,默默奉献,与藏族同胞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交融。

最接地气的“包工头”

一双脏兮兮的手,递你什么美味,你可能都会婉言拒绝。去年“4·25”地震后,整日奔波在灾区,风吹日晒,他的嘴唇干裂出血,说话困难。一位正在干活的老阿妈看到,扔下手中的活计,起身回帐篷取来酥油,追上他拽住,嗔怪地瞅了他一眼,用手指蘸酥油涂满他的嘴唇。小心翼翼地,边涂边自言自语着,充满爱怜和心疼。涂完酥油后,老阿妈轻轻地拍一下他肩膀,示意可以走了。那双脏兮兮的手,那一刻,任凭谁都不会拒绝,那双手是那么温暖;那轻轻一拍,是那么给力;那一刻,没有只言片语,只有心意相通。久违的母爱涌上心头,转身离开瞬间他双眼潮湿。

他肤色黝黑,不介绍,以为他是藏族同胞。走在马路上,不时有藏族同胞向他打招呼,亲切地称呼他“书记”。 他就是来自松原市的王文祥,任吉隆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

他原本没有这么黑,去年“4·25”地震后,天天在灾区,晒的!吉隆村居委会、村第一书记来多笑着介绍。地震发生时,王副书记就在现场,石头从山上滚落,大地在颤抖,百姓惊慌失措。他第一时间安排应急要道,组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一开始,老百姓不认识王副书记,以为他是包工头,因为在包工队干活时,工人干活,哪里干得不对,他来指挥,应该怎样干。到最后,他一拿起工具,准会有人过来抢着帮助干活。来多介绍,地震后,王副书记自掏腰包1万多给老弱病残发放。

吉隆镇人口密集。王文祥负责后勤保障和用品安置。安置点的规划设计按国家地震灾区消防要求,认真实施,每一行10个,每组二行,帐篷之间距离4米,部队来了,帐篷做得很精致,距离精确到厘米,达到用电入户,有线电视入户,路边3个水厕。有太阳能沼气,百姓可以随时洗澡。有人笑称,居住条件赛过震前!

喝水不忘挖井人。群众排成队,自发地给王文祥送去了哈达。把王文祥的双手置于他们前额,流着泪,说着不标准的汉语、用当地最隆重的礼节向他表达谢意。一时间,王文祥泪流满面。

特殊的礼物

熊出没,没注意。29岁的普布旦增,已经是4个孩子的爸爸了。去年地震后,全家被重新安置。他惦记老宅及他的青稞地。一个月后,他回到老宅、吉隆镇吉普村青稞地里割草,一只小熊慢慢扑向他,他全然不知。直到有人发现他。

普布旦增被热心人送到了吉隆镇医院。手被熊咬伤,在靴子里,找到了他的小腿肉。当时,送到医院,血流不止。我省援藏干部周松林拿下居民们用来止血的毛巾,迅速找到血管,进行紧急缝合。

相见时难,别亦难。周松林就要离开西藏了,两人见最后一面时,普布旦增握着周医生的手,久久说不出啥。突然,他迅速跑开了,取回来一包东西,红着脸,递到周医生手里,小声说:“这是给你的,花椒。”

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拿着吧!在旁人劝说下,周医生接过花椒,又不好意思地马上转手给身边的这个人、那个人,每个人都笑着摆手,无人接手。看到这一切,普布旦增笑了。

在场的人深深知道,这份沉甸甸的爱,除了周医生,谁都无法承受。

吉隆县卫生服务中心旺拉是第一批来我省培训的医生,他说,从周医生身上,他看到了一个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在周医生的带领下,他医技提高不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手术。

吉隆县卫生局局长拉巴旺堆希望,多些像周松林这样的技术高超的医生过来援助。

吉林帅哥来了

“吉林的帅哥们来了!”远远地,未见其人,便听其声。这是阿珍,日喀则盲童学校校长。学校原有孩子120多人,一部分去拉萨读书了,现有孩子86人。

《我们家里迎来了尊贵的客人》,孩子们用歌声欢迎吉林省的帅哥们。

“我对第五批援藏的帅哥们,太有亲切感了。接触很多,成为了一家人。”阿珍满怀深情地讲述她与吉林帅哥们的故事。

“大家一定纳闷,一个盲人怎么能制作出这样的产品?不相信吧?这其中,存在很多困难,我梦想着请专业老师来教我们,这些梦想随着韩阳一行的到来,得以实现了。他们自己捐钱买物资,盲文打字机10台,还请人进行技能指导。17岁以上的孩子学习技能,自主创业,没有能力去创业的,从通化请来老师免费培训15天。还带领我们到当地学习,帅哥们的家属请我们吃饭,做我的工作,我开拓了眼界、思路。”

“在韩阳的建议及鼓励下,我成立了公司化运作。从被动的输血到自己造血。产品多了,销路也广了。”

“小孩子们会想念你们的。希望你们明年回来看我们。在新的岗位上健康幸福。”阿珍一路祝福。

盲童学校全体师生唱起了由韩阳作词的歌曲《美丽的眼睛》。

把爱传递下去

援藏干部全面实施了包保家庭,帮助孩子。这些孩子们,对援藏干部想说什么呢?

扎西罗布:我一直想对韩阳说一句话,真的很谢谢你!这3年来,每个学期,你都来看我。还关注我的学习,我会像你一样,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会努力学习,努力考上大学。

卓央:我因生病,不得不留级,留级很没有面子。王丙先校长对我进行开导,待我步入社会时,我会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益西卓玛:第一次见到梁辉时,感觉他很高大、和蔼可亲。他不仅在资金上支持我,还在思想教育上、学习上经常指导我。

德吉央拉、拉巴潘多:我会回报祖国,回报社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大家。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希望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不流利的汉语,表达相同的内容,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做像援藏干部那样的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把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格桑梅朵”绽放吉藏大地

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关键是做好人心的工作。来自省委宣传部的援藏干部梁辉,任日喀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把做好人心的工作,做好文化援藏,作为工作重点。三年来,他策划并具体实施吉林省文化援藏“五项工程”、“十件实事”。既当组织者,也当实干者,写下了各类理论文章、宣传稿件、散文诗歌等60多万字。

接受援藏任务的时候,梁辉还没有当父亲。高原环境艰苦,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儿育女,远在千里之外,会不会影响夫妻感情?他也曾为这个问题困惑过。最终说服了家人,担起了援藏任务。2013年6月26日,出发的日子,正是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发前夜,妻子悲恸欲绝、泪如雨下。进藏后不久,“七夕”情人节时,他为妻子写了一首《援藏的思念》,妻子终于开心起来。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梁辉创作了《格桑梅朵》电影剧本。格桑梅朵即格桑花,意为幸福之花,是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许多藏族女孩的名字。讲述了一位援藏志愿者与一位藏族女孩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民族交融的宏大主题,探寻幸福人生的真谛和纯真心灵的高度。

在《格桑梅朵》的故事里,男女主角最终走在一起,拥有一段美丽的格桑花之恋。而梁辉和妻子的爱情也有了结晶,2015年4月,可爱的女儿诞生了,一家人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