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交易中,货款逾期支付是常见的纠纷类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数据,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涉及逾期付款利息的占比超过60%。本文将从法律依据、计算标准、司法实践等维度,为企业主解读这一核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条明确规定,债务人逾期支付货款需承担违约责任。实操中,若合同约定"买方应于收货后30日内付款",则超过该期限即构成违约。
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第577条将逾期利息明确列为法定损害赔偿范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626条确立了"合理准备时间"原则,即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付款期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8条构建了完整的计算体系:
某建材公司案例显示,合同明确约定"日息0.05%",法院全额支持其主张。但需注意,超过LPR四倍部分不受保护。
未约定时,按以下公式计算:
逾期利息=逾期本金×日利率×逾期天数
其中日利率=年利率÷360。2025年4月LPR一年期为3.95%,则日利率为0.01097%。
合同未约定利息,法院按LPR上浮50%判决,支持年化5.925%的利息主张。
约定"日息2%"超出LPR四倍(3.95%×4=15.8%),法院仅支持15.8%部分。
将逾期利息与违约金同时主张,法院认定重复计算,仅支持较高者。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既要维护交易效率,也要筑牢法律防线。建议定期组织法务培训,重点关注《民法典》新规和LPR动态。当纠纷发生时,及时咨询专业律师,通过诉讼或仲裁维护权益。记住:完善的合同条款+及时的法律行动=商业风险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