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背景与整改必要性
预备党员逾期未转正问题,是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中常见的程序性问题。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逾期未转正可能涉及组织程序疏漏、个人原因或历史遗留问题。此类问题不仅影响党员队伍的纯洁性,还可能导致党员身份争议、档案缺失等隐患。2023年中央组织部专项排查显示,全国范围内存在超3.2万例预备党员逾期未转正案例,亟需系统性整改。
二、整改原则
- 依法依规原则
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确保整改程序合法合规。例如,对逾期未转正的预备党员,需核查其入党程序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档案缺失或违规操作。
- 分类施策原则
根据逾期原因(组织原因或个人原因)及党员现实表现,采取差异化处理措施。例如,因组织程序延误的需优先补办手续;因个人表现不合格的则需启动延长预备期或取消资格程序。
- 动态跟踪原则
建立整改台账,对逾期未转正案例实行销号管理,定期通报整改进度,避免问题反复。
三、整改具体措施
(一)全面排查与分类建档
- 数据摸排
通过党员信息系统与纸质档案交叉核对,梳理逾期未转正案例。重点排查2018年以来发展的预备党员,核查支部大会记录、党委审批文件等关键材料。
- 分类建档
- A类(组织原因):因支部未及时召开讨论会、党委超期审批导致逾期。
- B类(个人原因):预备党员未提交转正申请或表现不合格。
- C类(历史遗留):跨地区转接党员档案缺失或身份争议。
(二)分层处理与流程优化
- A类问题整改
- 责成相关党支部在15个工作日内补开支部大会,党委须在30日内完成审批。
- 案例:某高校2018年因换届延迟审批的12名预备党员,通过补开党委会全部转正。
- B类问题整改
- 对未提交转正申请的,由支部书记约谈党员,督促其提交书面说明。若党员主动放弃,按程序取消预备资格。
- 对表现不合格的,延长预备期6个月至1年,期满后重新考核。
- C类问题整改
- 跨地区档案缺失的,由现党组织牵头协调原单位补全材料;身份争议的需提交上级党委复核。
(三)长效机制建设
- 流程标准化
制定《预备党员转正工作指引》,明确“申请-审查-讨论-审批-公示”五步流程,要求支部提前30天提醒预备党员提交转正申请。
- 责任追究
对因失职导致逾期的党组织负责人,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例如,某地委组织部对3名未按时审批的党委副书记进行约谈。
- 信息化管理
推广“智慧党建”平台,实现转正申请线上提交、审批进度实时查询,减少人为延误。
四、典型案例与整改成效
- 案例1:组织原因导致的批量整改
某县2019年因机构改革导致17名预备党员逾期未转正。通过成立专项工作组,补办支部大会并逐级审批,6个月内全部完成转正。
- 案例2:个人原因的柔性处理
某社区预备党员因长期在外务工未提交申请,经支部多次沟通后补交材料,最终按期转正。
- 成效数据
2023年全国整改完成率超85%,其中因组织原因整改占比62%,个人原因整改占比30%,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率提升至78%。
五、注意事项
- 档案完整性
整改过程中需同步完善党员档案,缺失材料须由原单位出具证明并加盖公章。
- 党员权利保障
延长预备期或取消资格的决定,须经党员大会讨论并公示,保障党员申诉权利。
- 舆情防控
对涉及取消预备资格的案例,需做好思想疏导工作,避免引发负面舆情。
结语
预备党员逾期未转正整改是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排查、分类处置与机制创新,不仅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更能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议各级党组织将整改经验纳入年度党建考核,形成长效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