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不少劳动者在入职后遇到过公司拖延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甚至长达数月或一年未签。这不仅损害劳动者权益,更可能影响社保、薪资等核心利益。本文结合《劳动合同法》最新规定及真实判例,详解逾期未签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维权步骤及常见误区,助你高效维权。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用人单位必须在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若逾期未签,需承担以下责任:
逾期时长 | 赔偿内容 |
---|---|
1个月内 | 无需赔偿,但需补签合同(无经济处罚)。 |
1个月-1年 | 支付双倍工资差额(最多11个月)+补签合同。 |
超过1年未签 | 视为无固定期限合同+支付11个月双倍工资+补签无固定期限合同。 |
合同到期未续签 | 超1个月未续签的,按上述标准赔偿;超1年未续签视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
注:双倍工资计算基数为实际发放的月工资(含奖金、津贴等),非基本工资。
步骤1:收集劳动关系证据
步骤2:协商或投诉
步骤3:申请劳动仲裁
步骤4:法院起诉(必要时)
若仲裁结果不执行或不服裁决,可在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1:上海某塑胶公司未与4名员工签合同,被判支付每人8个月双倍工资+2450元经济补偿。
案例2:北京劳动者因公司拒签合同,仲裁获赔11个月双倍工资及离职补偿。
常见误区提醒:
结语
逾期未签劳动合同的赔偿主张有明确法律支持,劳动者需及时留存证据并依法维权。用人单位更应遵守《劳动合同法》,避免因小失大承担高额赔偿。若遇类似纠纷,建议优先咨询专业劳动律师,制定个性化维权方案。
(注:本文内容参考《劳动合同法》及司法实践,具体个案以实际裁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