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不续签劳动合同?这六大法律后果企业必须知道


关键词:劳动合同续签、双倍工资、经济补偿、法律风险

在企业用工管理中,劳动合同到期后续签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许多企业因疏忽或侥幸心理导致逾期未续签,却不知已触碰法律红线。本文将结合《劳动合同法》及实际案例,详解逾期未续签劳动合同的六大法律后果,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一、支付双倍工资:最高11个月赔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

例如:某员工原合同于2023年12月31日到期,企业未续签但继续用工至2024年5月。此时企业需支付2024年2月至5月共4个月的双倍工资差额。若逾期满一年仍未续签,则视为双方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此前12个月内的双倍工资仍需支付。

风险提示: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为1年,劳动者可在离职后追溯赔偿。


二、自动转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若逾期未续签超过1年,法律直接推定双方成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时企业无法随意终止劳动关系,必须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或符合法定解除条件(如严重违纪、裁员等)。

典型案例:某员工连续工作满10年,合同到期后继续工作但未续签。法院认定企业需支付双倍工资,并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


三、经济补偿金:离职可能赔“N”或“2N”

劳动合同到期未续签,企业需根据情况支付经济补偿:

  1. 企业不续签:按劳动者工作年限支付“N”倍月工资(N=工作年数)。
  2. 企业降低待遇导致员工不续签:仍需支付“N”倍补偿。
  3. 符合无固定期限条件却拒签:支付“2N”赔偿金。

计算标准:月工资为离职前12个月平均收入,包括奖金、补贴等。


四、事实劳动关系:企业丧失主动权

逾期未续签但继续用工,双方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企业无法通过到期终止规避责任。若单方解除,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需支付赔偿金或恢复劳动关系。

应对建议:合同到期前30天发送《续签通知书》,明确续签意愿和条件。


五、特殊保护期:企业不得终止合同

若员工处于医疗期、孕期、职业病观察期等,即使合同到期,企业也必须续延至特殊情形结束。例如:员工在合同到期前确诊职业病,企业不得终止合同,否则面临2倍赔偿。


六、行政处罚:影响企业信用记录

除民事赔偿外,劳动监察部门可对企业未签劳动合同的行为处以罚款(每人500-2000元),并纳入企业信用档案。


企业应对指南:三步规避风险

  1. 建立合同到期预警机制

    • 使用电子台账记录合同期限,提前60天提醒HR处理。
  2. 分类处理续签流程

    • 愿续签:30天内完成新合同签订。
    • 不续签:到期前书面通知,支付经济补偿。
  3. 证据留存

    • 保留《续签通知》《终止协议》等书面记录,避免举证不利。

结语

逾期未续签劳动合同看似“小事”,却可能让企业付出数倍用工成本。建议企业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定期审查合同状态,必要时咨询专业劳动法律师,避免因小失大。

法律依据

  • 《劳动合同法》第10、14、46、82条
  •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5、6条